動物發生疾病以后,很難徹底恢復正常的生產水平,而且,動物的疾病診療不可能象人類一樣可以不計成本和結果,因此,確保動物健康是養殖生產的基礎。養殖生產是優良的動物品種、飼料營養、飼養管理、環境控制、疾病防治的有效結合,而且,這些都取決于養殖關聯者的認識、技能和投入,因此,工作標準化和技術管理是養殖生產的關鍵。
1、動物品種和來源
選擇生產性能高、抗病能力強、適應市場消費偏好的豬品種。品種應純,即豬的母本和父本純,雜交組合規范,配種規范,種場建立了母本、父本、每次配種的檔案(系譜)。母本、父本的編號規范,每頭種豬有耳號,購買種豬時檢查核實耳號和配種檔案一致。如果品種不純,無法獲得優良的雜交優勢,因此,養殖戶(或小場)在商品豬中選留母豬作種母豬的生產性能不穩定。
購進豬苗時,也是引進疾病的風險。因此,應在正規的種場引種,應定點或相對固定種豬場,優先購買同群(或同窩)中大的個體,禁止購買長途運輸、品種和種場不明或混雜的豬苗。購進豬苗時應索取種場已做了的免疫(疫苗名稱和免疫時間)、抗體水平,以便進行后續免疫。為落實隔離飼養,養豬場不同階段的生產房舍應分開,購回后隔離飼養2周,進行必要的預防,無異常疾病,再轉入后一階段的生產房舍。
2、環境控制
養豬場地勢高、干燥、向陽,遠離污染源、公路和居民區,水源充足清潔,生產和生活區分開。圈舍干燥、光線充足、通風、防寒、防暑。排污徹底,有實用的消毒、保溫、降溫、喂料和飲水設施,方便飼喂、清洗、轉舍等飼養管理作業。每間房舍應有藥液箱,與自動飲水器聯通,方便通過飲水定期添加預防藥品,或發生疾病時添加治療藥品。根據生產規模、飼養批次確定合理的圈舍棟數、圈舍密度和周轉計劃,避免密度過高,堅持每棟圈舍全進全出,禁止不同品種、不同批次混舍飼養。建設幾間專門的隔離圈,及時分出病弱個體,隔離飼養和治療。建設一個尸體處理坑或焚燒爐,及時淘汰和無害化處理死亡或無治療價值的個體。按生產房舍固定飼養人員、工具,避免互相竄舍、互用工具,切斷疾病傳染途徑。
養豬場、圈舍無衛生死角,做好日常清潔、沖洗工作,每周全場消毒一次。冬春季節盡量減少圈內沖洗次數,不沖洗豬身。轉舍前做好圈舍沖洗、消毒、保溫等工作。將“目視管理”引入養殖場,定期和不定期檢查,改進和鞏固清潔、整潔、消毒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