場與場之間,獲得效益的方式是有差異的,一是以相似的增重成本生產出更多的商品豬;二是以較低的增重成本生產同等數量的商品豬;三是以較少的增重成本,生產出更多的商品豬,以第三種獲得的效益最多。
養豬場的效益風險來源可分為:一是飼養場不可控制的外部因素,由市場和肉的品質決定,如商品豬的市場需求、生豬價格或相關的牛羊禽的價格,飼料供給價格,以及人們的收入狀況、地域差異等等;二是飼養場可控的內部因素,由場內的經營和管理技術決定,包括品種改良和年度更新、飼養新技術的應用和增重成本管理;商品豬或胴體的價格除了受市場因素影響外,豬本身的品質是決定豬價的主要因素。
增重成本是老生常談的的話題,是指生豬生產或生長過程中因增重所消耗的總成本,包括飼料增重成本和其他增重成本(包括工資、獸藥、水電、夏季降溫和冬季保溫的費用、固定資產折舊和貸款利息等),常以月或年為考核單位。每月全場效益=(生豬月平均銷售價-全場增重成本)×全場月總增重±全場豬群的存欄量的變化值(期末-期初)。
豬群每月的存欄量(數量、重量)變化值,對豬場的盈虧是有影響的。通常,豬場對豬群有一固定的價格,如生產母豬1500~2500元/頭;哺乳仔豬150~200元/頭,體重5kg;保育豬250~300元/頭,體重12~15kg;育肥豬7.00~8.00元/kg。每月月末在固定的一天,分別對母豬群(統計頭數)、產房(統計哺乳仔豬頭數)、保育舍(統計保育豬頭數)、育肥舍(統計育肥豬頭數和估重)進行盤點計數計價匯總,然后與上月相比(期末-期初),得出的一個數值可能是正數,也可能是負數,正數說明豬群頭數/重量增加了,增加的是帳面效益;負數說明豬群減小了,或產仔減少,或銷售增加,或豬群存在疾病因素,死亡率上升了。
因此,提高生產水平(提高每頭母豬的年出欄商品豬數)、降低增重成本(降低飼料增重成本,減少非生產性支出),是每一個養豬場在一定的商品豬市場行情下,獲取最大效益和立于行業不敗之地的關鍵所在。
一、飼料增重成本
1. 飼料增重成本=全場飼料平均單價×全場飼料報酬(料肉比),飼料增重成本占全場增重成本的80%~70%。因此不難看出,在整個飼養過程中,降低全場的料肉比和飼喂質優價廉的全價飼料,對提高豬場的經濟效益十分重要的。
降低全場料肉比,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:一是選擇優良種豬,提高種群繁殖力,提高生長豬的生長性能,以降低料肉比;二是選擇或生產適合豬只各生理階段的營養需要、能發揮豬遺傳潛能的全價飼料;三是做好生物安全措施和保健工作;四是創造舒適的生長環境,如溫度、濕度、光照和飼養密度等。因此,種豬的選擇,飼料的選擇、配合、飼喂,占有絕對重要的位置。能否獲得質優價廉的飼料原料是關鍵,在設計飼料配方時,應根據不同品種的生物學特性、生長階段、性別和不同季節借用計算機配制不同的營養水平,以充分發揮豬的生長潛力。